返回首页
您还没有登录!   登录 | 免费注册 | 搜索 |
香飘飘茶叶
  福建省安溪铁观音历史
所有分类
福建省安溪铁观音茶叶历史

安溪,是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安溪,蕴涵着丰富的古老的茶文化。

    翻开安溪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茶叶发展史。安溪悠久的产茶历史,有着丰富的茶树资源,众多的茶树品种,精湛的制茶经验,独特的制茶技艺,优良的茶叶品质,多彩多姿的茶文化积淀,是我国茶叶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有史以来,安溪人以茶为生,茶业生产的兴衰与安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直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安溪仍有80%的人的生产、生活与茶相关,30%的人直接从事这一产业,年产茶叶约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


  安溪人,种茶、制茶、品茶、泡茶,赛茶王、吟茶诗、唱茶歌、跳茶舞……因为茶,安溪被誉为飘香的土地。安溪,以铁观音而蜚声海内外。

  自古高山云雾出好茶。安溪地处戴云山东南坡,地表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多山,群山环抱,峰峦叠翠,甘泉潺流,气候温和,水量充沛;


  千年的实践,总结出了精湛的制茶技艺,选育出了优良的茶树品种,构成了得天独厚的“天、地、人、种”四种兼备的古老茶区。


  安溪境内有不少古老的野生茶树。在蓝田剑斗地等地发现的野生茶树,树高7米,冠达3.2米。据专家论证,已有1000多年的生长历史。此外,在西坪、福前等地也不断发现野生茶树,表明了安溪具有丰富的茶树资源。据考,安溪产茶始于唐末。当时韩林学士韩屋有诗云:“古崖觅芝叟,乡俗乐茶歌”。明清时期,是安溪茶叶走向鼎盛的一个重要阶段。明代,安溪茶业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饮茶、植茶、制茶广泛传遍至全县各地,安溪铁观音茶叶礼盒并迅猛发展成为农村的一大产业。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前后,安溪茶农从茶树枝条压在土壤中能生根发芽得到启发,创造出茶树整株压条繁殖法。因而,使安溪成了中国茶树无性繁殖的发源地。明末清初,安溪茶农又创制了乌龙茶。乌龙茶即介于红茶与青茶之间的半发酵的特种茶。

  明清雍正三年(1728)前后,安溪茶农又发现了名茶铁观音。特别的乌龙茶制作工艺,独一无二的铁观音,奠定了安溪作为中国名茶之乡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安溪茶业得以恢复,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更使安溪茶业呈现勃勃生机,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全县现有茶园面积22.5万亩,百分之百是无性系品种。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大叶乌龙等五大名茶占茶园面积的90%,并建有10万亩铁观音基地,6万亩绿色食品基地,茶叶年产量超过1.5万吨,总产值3亿多元。全县茶叶产量占福建省乌龙茶总产量的1/3,占全国乌龙茶总产的1/4。

    安溪茶叶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乌龙茶生产技术和铁观音等优质名茶也不断向海内外广泛传播。茶业已成为了安溪县最大的生产支柱和劳动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时有谣“千村学种茶,杉茶遍户栽,植茶当防老,茶价供万家”。(防老既养老之意)


  千百年来,随着乌龙茶品类的诞生和发展,在安溪这块飘香的土地上,逐步形成了古老独特,绚丽多姿的茶文化。

      安溪茶文化集历史、经济、宗教、民俗、礼仪、教育、医学、园艺、陶瓷于一堂,融诗词、书画、歌舞、戏剧、文学艺术于一体。目前,已形成了一套十分讲究的品茶技艺——茶道、茶礼、茶论、茶俗,并把品茶技艺融进南音、茶歌、茶舞、赛茶王、茶艺表演、茶餐等活动中,成为独具一格,品味较高的安溪茶乡茶文化。

 

安溪县境内多高山,气候温暖,雨量充足,茶树生长茂盛,茶树品种繁多,姹紫嫣红,冠绝全国。据载,安溪产茶历史始于唐朝,宋元时期作为重要的外销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至明代中叶,安溪已经全县大面积种植茶叶。安溪铁观音茶起源于清雍正年间(1725一1735年)。安溪铁观音茶历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称

  接触过安溪铁观音的朋友都知道,很多铁观音包装上都有一个醒目的数字,那就是1725,那么这个铁观音1725指的到底是什么,铁观音1725什么意思?铁观音1725价格是多少?

  铁观音1725指的就是铁观音出现的时间,虽然这个时间并不是非常准确的,但是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一个时间了。其实这个时间源于安溪铁观音的一个传说。

  魏说:相传清雍正三年(1725年)前后,西坪尧阳有一位老茶农叫魏荫(1702-1774年),勤于种茶,又信奉观音,每日晨昏必在观音佛像前奉清茶一杯,数十年不辍。有一天晚上魏荫做了一个梦,睡熟中梦见自己扛着锄头走出家门,他来到一条溪涧旁边,在石缝中忽然发现一株茶树,枝壮叶茂,芳香诱人,跟自己所见过的茶树不同。正想探身采摘,突被狗吠声从好梦中扰醒。第二天早晨,他顺着昨夜梦中的道路寻找,果然在观音仑打石坑的石隙间,发现梦中所见的茶树。仔细观看,只见茶叶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青翠欲滴,异于他种。他喜出望外,将这株茶树挖回种在家小一口铁鼎里,悉心培育,经数年压枝繁殖,株株茁壮,叶叶油绿。便适时采制,果然茶质特异,香韵非凡,视为家珍,密藏罐中。每逢贵客临门,才取出冲泡品评。一天,有位塾师饮了此茶,便惊奇地问:"这是何好茶?"魏荫就把梦中所遇和移植后的情况表述一番,欲取名“铁罗汉”。塾师听后摇头道:“有的罗汉狰狞可怖,好茶岂可人俗称。此茶乃观音托梦所获,还是称‘铁观音’才雅!”魏荫听后,连声叫好。安溪铁观音因此而得名。

  除此之外,对于安溪铁观音的起源还有很多传说,另外一个叫有名的传说就是“王说”。

  相传,安溪西坪尧阳南岩仕人王士让,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出生,雍正十年(1732年)中副贡、乾隆六年(1745年)任湖广黄州府靳州通判。王士让平生喜收集奇花异草,曾筑书房于南山之麓,取名“南轩”。乾隆元年(1736年)的春天,王士让告假还乡探亲访友,经常聚集于“南轩”,每当夕阳西坠时,就徘徊在“南轩”之旁。一日,他发现层石荒园间有株茶树异与他种,就移植在“南轩”的茶圃,朝夕管理,悉心培育,年年繁殖,茶树枝叶茂盛,圆叶红心,采制成品,乌润肥壮,泡饮之后,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1741年),王士让奉召入京,在谒见礼部侍郎方苞时,以此茶馈赠。方侍郎品其味非凡,便转送内廷,皇上饮后大加赞誉,召见士让垂问尧阳茶史,士让如实禀告此茶发现始末。乾隆细察、掂量此茶,认为此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赐名“铁观音”。固而得名。

  但是不管是那个传说,都已经成为安溪铁观音文化的一部分,安溪铁观音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茶质如何,同样在于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品茶在泉州 ---爱上泉州,并不是因为“品牌之都”的美誉,而是泉州的茶。

  泉州人喜欢把喝茶叫做“功夫茶”,听起来好像喝茶是需要一定功夫的,事实也的确如此,这里的家庭或者公司都会有一套很专业的茶具,并用此来招待客人,对于我这种只停留在“喝”的程度上的人来说,根本不懂得如何去使用这些茶具。

  喝茶需要工夫,茶叶自然也就不能随便。产自于泉州“安溪铁观音”,是泉州茶叶最为值得骄傲的品种,在泉州本地自然深受百姓喜爱。

  在泉州,主人以茶会友,热情的招待了客人。这样的茶具在这里每个人家几乎都很普遍。茶具的主托盘是一个长约40厘米,宽30厘米的红褐色木制品,俗称茶船,茶船表面呈略凹的弧形设计,四个并排小槽用于排出不小心撒落的水,茶船上面雕刻有精美的花纹,整个茶船做工精致、古朴典雅,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茶船上放着一个茶壶,但不是用来泡茶的,是专门装开水用的,因而更应该称为水壶。泡茶用的紫砂壶工艺精湛,更是一件极具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收藏品。

  主人先将沸水倒入紫砂壶中,让壶保持一定热度,把水倒掉后将“铁观音”放到里面,再倒入沸水,并快速倒出,这便是洗茶了,接着再次将沸水倒入壶中,并且水位始终超过壶口,主人解释说是为了去除茶末儿,最后盖上壶盖,用沸水便浇壶身,这样“功夫茶”就算泡好了,主人将茶分别倒入杯中,茶斟七分满,送到我们面前。整个过程中,主人一直全神贯注,举止潇洒,游刃有余。

  “从来佳茗似佳人”,这样的茶是要细细的品才会有味道的,看着杯中一抹醉人心神的绿意,沁人肺腑的茶香让人心旷神怡,我举杯回饮,细细品位着这干醇润泽的滋养。

  “不管是泡茶还是品茶,没有轻松自然的心境是不行的”,主人说道。是啊,茶毕竟只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茶文化之所以能够代代演绎,更多的是离不开人面对茶时那悠然、轻松、自在的休闲心境,脱离了任何一点,再好的茶恐怕也只是解渴的饮料罢了,这一刻,休闲文化和茶文化完美的交融,带给人们的是心灵上的愉悦和升华。

 

阅读全文>>
2013-08-31 20:26:41 |  浏览 (284) | 
  1/1页  共 1 篇博文 1   跳至